根据气候学家的预测,如果化石燃料的使用不加节制,未来几十年中,平均气温将会升高2.6至4.8摄氏度。如此一来,的葡萄产区势必会来个大挪移。
葡萄藤是顽强而又脆弱的物种。它们可以在贫瘠干旱的土地上生长结果,而且土地越贫瘠,就越能激发出复杂持久的香气。但同时,要收获一挂出色的酿酒葡萄也需要无数巧合:需要一个既冷又不太冷的冬天,能够冻死病虫害,却不至于冻坏葡萄根;春天不能有霜冻,让花苞能及时绽放;接下来的生长期必须足够暖和,有足够的阳光,但又不能太热,免得成熟太快,糖分太高而香气不足;昼夜要有一定温差,促使葡萄积累糖分;收获季节雨水不能太频繁,免得葡萄受到霉菌侵害。
温度升高直接的后果,就是让葡萄变得更甜,导致发酵后产生的酒精更多。如果其他方面的风味不能平衡酒精的热辣口感,那么葡萄酒整体会变得更苦,单宁的涩味更突出,并掩盖掉其他微妙的香气。葡萄变甜也使得单宁含量降低,那么,经典的红酒+肉类的搭配就不再成立。对于凉爽地区出产的白葡萄酒,比如德国雷司令来说,温度升高也会减少其中的酸性成分,令其失去独特的清爽口感。
另一些更为细微的变化则还在不断被揭示。澳大利亚和智利的科学家2008年发表在《农业与食品化学》上的一篇论文表明,莎草奥酮是西拉子中黑胡椒香气的来源,而且较低的气温有利于这种物质的积累。从前,气候凉爽年份的西拉子往往具有更突出的黑胡椒香气,但这样的年份在将来会越来越稀有。
总的来说,遭殃的主要是生产葡萄酒的传统产区。到本世纪末,这些区域的产量会缩减50%-80%。为了抵抗这一趋势,培育师们想方设法为生长期的葡萄降温,比如遮挡阳光、喷雾甚至吹冷气。一些未雨绸缪的人开始考虑引入更适应高温的品种,甚至搬到纬度更高,或者海拔更高的区域。
然而葡萄酒的风味不仅仅和品种有关。产地的土壤、气候和种植方式都会成为酒体的一部分,法国人专门用“风土”来描述这个整体概念。欧洲的酒多数以产地命名,风土对于一种特定的酒是决定性的,行业规则也对各产区的品种、产量和酿制方法有着严格的规定。
在科学家的眼中,当今的大部分产区迟早会被淘汰,人们不得不开垦新的葡萄园,波尔多、香槟、勃艮第,在未来也许只是地名而已。
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,高级研究员李·汉那和同事预测了50年后产区的迁移情况,在他们制作的地图中,斯堪的纳维亚半岛、澳洲塔斯马尼亚岛、英国南部、美国的黄石公园和中部山区都成了未来的热点。
引人注意的是,四川和陕西一些地区也被标记为“适宜种植葡萄”,尤其是川西藏区。在写给《南都周刊》记者的邮件中,汉那表示,西南地区一些山谷的气候和光照条件跟罗纳河谷和托斯卡纳类似。巧的是,这与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相当吻合。他认为,用葡萄代替现有农作物并且配合已有的退耕还林政策,也许能够以小的环境代价支持当地经济发展。如果他的预言成真的话,葡萄酒大概要成为四川除熊猫滚滚之外的另外一张名片了。